唐海林:大运河,芳华见证时代变迁

2018-09-30 09:35:50  “我身边的运河故事”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   参与评论()人

唐海林:大运河,芳华见证时代变迁

(编者配图,图片来源于网络)

在中华民族建筑史上,万里长城,雄视千古、延绵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;大运河,川流不息于京杭之间。长城的豪迈,大运河的柔情,构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性格的象征。

最早熟悉“运河”,是通过已故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的长篇小说《运河的浆声》。顶着高粱花子走向文坛的刘绍棠,把一个作家对家乡、对大运河、对父老乡亲最诚挚的爱,都深情地融入这10卷本、几百万字的运河三部曲中。这些情透纸背的文字,把一个作家的名字和大运河紧紧相连,融到了大运河日夜不息的涛声……

大运河,已经静静地流淌了2500余年,成为贯通中华南北大地的一条文脉,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下形成运河独有的文化底蕴。大运河流经的每一个地方,运河文化都深深浸润在人们内心深处。

河流为什么会歌唱?沿着作家刘绍棠先生足迹,文字留痕、光影追梦,作为一名南来的“北漂”,自小在池塘、小河中嬉游,对于河流内心充满无限的向往。

北京自古缺水,700多年前,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京;传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,小将高亮纵马挺枪,刺透了龙王夫妇洒水车上的水桶,为北京夺下水来,这就是“高亮夺水”的故事。如今,依然存留着在当年郭守敬修建的渠道、古闸门,但川流不息、日益繁忙的货运场景,就像飘渺的民间传说,在现实中已经找不到踪影。

金砖、龙柱,琉璃瓦、汉白玉栏杆,雕龙画栋的古都,老北京可以说是从水上“漂”来的。这座三千多年的古城,五朝古都内外城中的大小胡同,每一块石板,未被时间撬动过痕迹的地方,哪怕你在月下低吟一首新歌的词曲,也会泛着悠远而斑驳的古意。一座生活着的古都,据考证:紫禁城太和殿的盘龙柱,每根高14米半,粗一米多,顶天立地、堆金如彩,全是云贵川湘深山老林的整材整料。金砖据说是苏州泥胎调入香糯米汁,经过千百回翻倒与摔揉,加上讲究火候,才能这样腻如汁、重如金、明如镜。顺水漂来的一根根神木,一块块金砖,筑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区。

关键词:

相关报道:

    关闭
     

    相关新闻